升中派位機制,大致可分以下4個環節:
(一) 校內評核 (呈分試)
(二) 校外成績配對 (呈分排名與前人Pre-S1成績配對)
(三) 全港學生排名 (配對後的成績為全港學生排位)
(四) 為學生分Banding
以下係各環節既詳細說明:
(一) 校內評核 (呈分試)
(1) 呈分試簡介:
升中呈分試共有三次,分別是五年級下學期一次,六年級上學期一次,和六年級下學期初(大部份學校在3月舉行)的考試。
EDB規定必須呈分科目有6科,分別為:中文、英文、數學、常識、視藝 和 音樂。個別學校會加入額外科目作呈分之用,如普通話,聖經等。
每個科目比重不一,必須呈分的六科比重分別為:9、9、9、6、3 和 2,其餘額外科目,一般比重為 1 或 2。
那是否集中考好科比重高既科目,排名一定會高呢?答案係:否!
因為呈分成績,並非以平常的成績相加或平均方式去計算,要以全級學生成績調整後既〝標準分〞計算。只要有個別科目分數太低,影響亦會好嚴重。在後續中會說明標準分的計算方式,以及可能帶來既誤差。
呈分試係校內試,呈分成績如何計算,係由學校自訂; EDB只要求學校為各呈分科目提交一個總成績, 各學校每個科目成績如何計算,不會有統一標準, EDB亦不會理會。
所以想要呈分成績好,必先要瞭解學校本身既呈分安排同要求, 以及不要低估任何一科既重要性。
(2) 呈分排名的換算:
大部份小學會告訴家長小朋友在校內既級名次,不過呢個名次,同實際呈分排名未必一樣。因為一般小學,級名次係以各科累計成績,或平均分去排,和呈分排名計算方式大有不同。所以會出現級名次和呈分排名有差異的情況。在此先簡介一下,呈分排名計算的方式:
(a) 把呈分既科目既成績,各自化作標準分(詳情可參考 本帖 #2和#3)
(b) 各科目轉化為標準分既成績,乘以該科目既科比重,之後相加。成績總和便是校內的呈分成績。按照此成績的排名便是 呈分排名。
因計算方式不同,所以呈分排名和級名次,差別可以好大 (尤其當校內排名加入不少非呈分科目計算時)。
學校把學生分數輸入EDB既呈分系統時,系統就會自動提供該校所有學生當次考試既呈分排名,以及多次呈分試累計既 模擬名次。所以學校一定可以知道各學生既呈分排名,只係學校是否願意把資料告訴予學生家長。
(二) 校外成績配對 (呈分排名與前人Pre-S1成績配對)
呈分排名,是學校可以得到既資料,這一部份的資料就只有EDB知道,其它人(包括小學)是沒法得知。
EDB收到某小學所有學生的呈分排名後,會把學生的呈分排名,與該小學之前兩次畢業生所考取既Pre-S1成績作配對。因為每年應考Pre-S1人數,和小六學生人數都不會一樣,所以分數會以百份比去調整(類似Pre-S1常模分的對照方式),我會在 本帖 #4 中說明一下Pre-S1成績是如何和呈分排名進行配對。
每個學生會配對學校最近兩次既Pre-S1成績。自2012年起,全港有呈分既小學,只有雙數年畢業既學生所考取既Pre-S1成績,會用作日後為相關小學學生配對之用。
即2014年和2016年畢業既小六學生,他們考取既Pre-S1成績,會給2017年和2018年畢業的小六學生,作呈分成績配對之用。
簡單而言,Pre-S1成績配對運作大致如下:
假如2014年Pre-S1有120人, 2016年有110人, 現在學生呈分排名為 57/114 (即排位在第50%)
咁會以百份比調整, 計番2014年個120人中, 和2016年個110人中, 各自屬於第50%時既Pre-S1成績, 之後配對番比個學生去排算
(三) 全港學生排名 (配對後的成績為全港學生排位)
EDB為全港學生完成 Pre-S1成績配對後,會按照相關成績既高低去排名,呢個就係EDB要求既全港學生排名,或稱為 全港學生次第(即大家所稱的 Ranking Order, RO)。
每完成一次呈分,EDB會先計算學生累計Pre-S1成績,然後再重新排名,所以呈分名次不會是幾次呈分名次的平均(可參考 本帖 #5 的例子)。
(四) 為學生分Banding
EDB在取得所有有呈分學生三次呈分排名後,便會進行最後一次全港學生次第計算。然後EDB便按照全港學生次第排名, 平均分為三個組別, 這個排名就是 為學生分Banding。
全港成績最高的1/3學生,被歸類為第一派位組別,或坊間所稱既B1學生,之後1/3分別為第二派位組別(B2學生)和第三派位組別(B3學生)。
以上是"全港"派位組別,還有一個是按照校網既"地區"派位組別。分類方式一樣,只係用作比較既學生, 只係同一中學網既小學生。
因此,會出現"全港派位組別"和"地區派位組別"不一樣的學生,如個別地區有多間學術較強的小學,會出現學生是屬於"全港B1",但只屬"地區B2";反之亦然(則全港B2,地區B1)。
全港學生排名和派位組別劃分,可參考後續部分的解說。
小學可知的,有學生三次呈分後既模擬名次,但因為沒有Pre-S1配對成績,和不知道其它學校既成績,所以根本無法知道學生實際在區內和全港的排名,所以只能參考過往畢業生既升中派位表現,去估計學生是屬於那個派位組別。
因為每年各校畢業生人數不一樣,所以每年各組別學生比例都會有所不同。加上如學生成績較浮動(即名次上落有較大波幅),學校會更難評估。所以會出現一些所謂"邊緣人"(如B1/B2邊緣人),即學校也不能確定學生會屬於那一個派位組別。
關於 轉網會否跌Banding 的分析, 請看後續部分。
常見問題:
1. 轉用住址網升中會否影響banding?
以前升中版資深會員khmama整咗份18區英中學額比例統計出嚟, 原意係要大家睇吓邊區英中學額較充足. 但久而久之加上人云亦云, 呢D資料變咗"中/小學強弱網", 英中學額充足既就被視為係強網, 反之為弱網. 然後再衍生話強網轉弱網會升band, 弱網轉強網會跌band呢種講法. 但實際上, 根本唔可以憑呢D基本資料知道.
轉網會否升/跌Banding, 其實係睇學生最後既Pre-S1配對分而定。只要Pre-S1配對分係該區內屬Top 1/3, 自然就係B1學生。但現實係,無人可知。但是否沒法估計呢?
我認為可從小學本身既學術能力多D去評估. 如果小學本身學術能力高, 過往學生既學術表現自然有番咁上下, 咁佢地Pre-S1既表現理論上都會好D, 小學過往升B1中學既比例亦會高D. 該小學擁有全港性B1學生比例亦會高D.
學生轉網後, 估計會將佢既全港性次第同新校網學生再排過, 咁樣嚟決定是屬於那一個band/組別. 如果你個小朋友本身間學校學術能力唔係below average, 加上唔係Banding邊緣人, 再加上係新校網大多數學校水平亦只和你小朋友間小學相若或差一點, 轉網會跌Banding既機會應該極低.
點先知學校學術能力係唔係below average? 可以睇下校務報告, 有冇講過去學生TSA既表現, 同埋用過去學校既升中派位表現嚟評估. 如果過往有50%學生升讀B1水平既中學, 打個7折或8折, 咁係呢個排名內既學生轉網, 應該都會安全。
2. 自行申請他區中學,會否影響banding?
自行階段沒有所謂轉網影響Banding的問題,因為絕大部份中學都係參考學生呈一和呈二既呈分後配對Pre-S1而得出既Ranking Order,根本未有實際劃分Banding。
所以有會員問,點解某中學連面試機會都唔俾我校級頭學生,其實原因可能就係,學校過往Pre-S1成績不理想,令貴校級頭實際RO變成只係全港既中游份子。
3. 大抽獎分banding的補充說明
按照EDB既規定, 所有"有呈分既學生", 無論是否已註冊直資中學, 或是已成功自行離場, EDB都會係進行升中統一派為時, 按佢地三次呈分成績, 再配對前人Pre-S1後去劃分全區和本區Banding.
佢地本區既Banding, 就係按照"就讀小學所屬既中學網"或"學生家長向EDB要求更改為住址網"呢兩個可能性之一. 如學生無要為改用住址網升中, 佢地既Banding就會按照地就讀既小學網嚟劃分


學生既綜合標準分計算方式:
1. 把學生各科成績,使用 #1 既方式轉化為標準分
2. 將各科既標準分乘以相關既科比重
3. 之後把各科成績相加
以上排名為藍色的學生,代表呈分排名較級名次高的學生,紅色的代表呈分排名較級名次低的學生。
由此可見,用總成績排名的級名次(不管有否乘以999632科比重)和用標準分排名既名次,會有一定差距
Remark:
1. EDB呈分真係需要用標準分嗎? 可參考以下資料:
EDB既"網上校管系統資料庫"操作說明中, 問答 16 提及要將分數標準化:
https://cdr.websams.edb.gov.hk/html/Q&A/soap.html
2. 關於如何計算標準分, 可參考以下小學對呈分既詳盡解說:
http://www.skhhsst.net/objects/pdf/p5-meeting-11052016.pdf
(PDF中P.22-27關於呈分成績標準化既說明)
呈分名次的Pre-S1成績配對方式
假設ABC學校過往Pre-S1成績的排名調整分數如下:

由於今年ABC學校只有12個學生, 所以按百份比調整後, 各學生既Pre-S1配對分大致如下:

學生分Banding例子
假設ABC學校和XYZ學校同區, 以下係兩校上年按Pre-S1配對成績後, 學生Banding分佈

按照上述Pre-S1配對成績排名:
B1學生: ABC學校1-5名, XYZ校1-3名;B2學生: ABC學校6-9名, XYZ學校4-7名;B3學生: ABC學校10-12名, XYZ學校8-12名
假如兩校今年各有12位學生, 三次呈分排名如下:
ABC學校:

XYZ學校:

最終,由於ABC學校學生成績較浮動,結果三次呈分後部份學生成績被XYZ學校超越,結果B1位由5個減至4個, B3學生亦由3個變為4個
以上係同區計算既例子,如要分全港性學生組別,便需把全港學生,以上述方式去計算三次呈分後既配對成績,再按高低排序去分組別。
排名浮動,會嚴重影響呈分排名和派位組別既估算,所以大家要注意。